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业界新闻

认识了解服装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方法及实施策略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WT0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服装业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服装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压力;服装消费正进一步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单一品种和大批量的产品,被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的产品所代替。新技术纷纷进入服装生产过程,不仅改变了产品的品质、品种、性能和风格,而且使服装纺织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进人柔性、智能、敏捷、精益、绿色、艺术化和全球化的新时期。我国服装企业单纯靠低层次、数量型的被动竞争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手段也不再是成本而是技术的持续创新。当今,服装行业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性市场,要想在残酷的市场搏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实行信息化改造,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开展信息化时存在一些层次上的差异,在实施策略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一)大型企业的策略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规划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国内的大型企业大多已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自身开展信息化带来了方便。然而信息化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化发挥最大的优势,并避免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浪费。

(2)建设信息资源,实现内部管理,配合外部运营。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整合与标准化是相当重要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数据量大,涉及部门多,后续维护工作也很重要。要增强对数据的挖掘处理,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目前服装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少,这固然与信息技术的局限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对数据的分析缺乏明确的认识。在信息源建设方面,一是要抓标准和制度建设,不只是采用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还要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标准,并相应地制定和完善各种制度。二是做好信息源的采集。三是要充分研究信息的共享度问题与安全保密问题。对信息的各种操作权限要有明确的规定,既要保证信息流的通畅,使数据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共享,同时又要考虑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这既涉及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管理理念。

(3)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发展具有企业特色的信息化。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在当前已经到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培养信息化人才也成为信息化开展的首要条件。企业信息化所要求培养和建设的企业信息技术队伍,包括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和实施人员,为成功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人才保障。在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相应地建立一系列考核标准和达标期限,从而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信息化队伍奠定基础。信息化工作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有良好的技术水平与经济观念。因此,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时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放眼未来,有重点、有步骤、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人才培训。要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发展企业信息化的热情,采用“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等方法,减少人才的外流,使信息化应用取得不断的成功。同时要加强外部交流,积极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

(二)中小型企业的策略
(1)实现开展信息化的初步应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信息化过程中不同于大型企业那样制定阶段目标,其信息化的开展只能从最基本的信息化应用开始,建立网站是比较好的初期目标,企业可以通过网站发布企业信息、搜集信息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建设网站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关键,也是实现信息化的最基本条件。

(2)选择最有实力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商。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开展主要受资金、人才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设置专门的信息部门、购买昂贵的服务器、开发应用软件,只有通过选择服务商来满足信息化要求。当前信息化服务商众多,信息化行业已形成一个新行业。信息服务商的持续经营、服务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因此企业在选择服务商时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信息化服务商的本身实力;其次,信息化服务商的产品性能;第三,可否享受到其他增值服务。例如,当前,国内最优秀的信息化服务商是中国企业网,它拥有近3000人的服务队伍,已经为全国30个城市的40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服务。在服务的同时该公司本身也得到迅速壮大,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服务创造了条件。

科学管理、市场竞争和营销网络三个方面论述了服装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介绍了服装纺织企业信息化的四个发展阶段,即起步阶段、应用推广阶段、转变阶段和发展阶段;简要介绍了信息化的代表性技术与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最后探讨了服装纺织企业信息化的策略,提出要借鉴同行业成功经验,根据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加速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结合先进管理理论改革现有管理体制,配套进行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地实施信息化项目。

★服装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服装生产类型已由原来的大批量、少品种、长周期向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方向发展,产品更新速度快,具有明显的时尚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服装纺织企业若要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在产品的质量、性能、交货期、价格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这就要求有一个高效率的生产管理系统随之相适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服装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一种趋势。服装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推进服装科技的进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企业潜能和市场机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服装生产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落后状况。服装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装企业信息化是科学管理的要求
现代化的企业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单纯依靠对商品的占有和个人经验,已经很难把握市场,很难在激烈的角逐中取胜,服装企业尤其姐此。在现代服装企业的运作中,个人的经验不是第一位的因素,现代化的管理经营,应该建立在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应该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管理,而这种管理与经营的互助,又绝对离不开企业信息化。

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大多是近年来崛起的私营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还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绝大多数服装企业是通过人工单据流转程序,来实现信息流对商品流的跟踪;通过财务库存资金账来控制进销过程;通过仓库账来核查物流过程;通过定期盘点对账来调整账目和商品的损益。由此造成物流、款流、票据流分离,财务信息滞后于实际业务,所以只有通过盘点才能较准确地了解经营情况。尤其对各类票据、应收、应付款等信息查找困难重重,差错率高,商品进、销、存数量及金额记录统计工作量大,准确性差,各类经营统计数据严重滞后于实际业务需要。

日益加剧的服装行业市场竞争,对手工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商品品种日益丰富,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企业活动节奏加快,调价、削价、移库等各种管理过程,信息量大、变化加快,代销、折让、退换等方式频繁应用,这些都增加了经营管理中的结算和统计难度,手工管理难以完全胜任。尤其是将现代化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于流通领域,更需要用现代化的手段使其管理思想真正得以实现。

现代化企业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化,而企业自身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又是社会信息化的前提。商品流转中基础数据的组织与应用尤为重要,也是商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操作层和经营层最广泛的应用之处。商品的进、销、存、退、换、盘、损、残、调、借、赠等以商品流转过程的管理以及相应的款项流通的管理和票据的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代替手工作业方式的主要用途之一。强化库存管理,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透明度,加快商品资金周转以及为流通领域信息管理全面网络化打下基础,是服装企业乃至众多商业企业必须着重加以考虑的问题。

二、服装企业信息化是市场竞争的要求
在全球服装纺织生产和供应的产业链中,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快速反应国际产业链的变化。由于时尚流行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服装行业的市场需求瞬息万变,服装纺织企业正面临个性化、短周期、小批量、快交货、零库存的敏捷制造时期,例如目前世界成衣订单的交货期已缩短到60天之内。我国中等规模的服装企业有近5万家,行业竞争相当激烈,因而准备一个流行季的工作时间越来越短,抢先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是一个服装企业能否成为市场领导者的关键。一般来说,服装行业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而提前期长的普遍做法往往是,提前几个月的时间根据经验所做的销售预测进行“面向库存”的生产。一旦生产的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不符合,那么库存就面临着过时继而折价,员工则是加班加点来应付预测外发生的订单。这不仅是整个服装行业司空见惯的现象,更是导致利润降低的重要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对信息的收集、交流、反应和决策速度正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而信息化建设无疑将对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服装企业信息化是营销网络的要求
服装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作业过程复杂、繁琐,许多服装企业每天处理着成百上千的库存单位,管理着无数的款式、结构、客户标识甚至更多的数据。在这种复杂性极高的经营管理中,精确的预测、材料采购管理、生产计划和分销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许多企业在产品营销方面发展复合营销网络,一方面是企业向地区总经销制、连锁加盟专卖店、批发市场发展;一方面是企业通过自营、投资控股等方式建立自己的直销点,由以往单一的地区总经销制为主,向市场、商场、专卖店并重的方式转变。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无法进行数据信息的沟通,信息资源共享性差,导致企业营销网络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如能对服装商品的流转过程、相应款项流通和票据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必将大大提高服装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服装纺织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服装纺织工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使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营销方式发生了广泛的变化。服装纺织行业信息化起步早,应用范围广,有广泛基础,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在多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营销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间随着企业效益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很大起伏,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85年)
服装纺织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上海手套一厂手套机计算机群控。1978年,我国纺织业就开始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如上海国棉二十二厂、上海织布六厂部分机台使用国产计算机进行织机监测。1980年,国外微型计算机(如Z80微机)用于北京国棉一厂库存管理、北京国棉三厂实验室数据处理。
随着PC机、单板机等技术的出现,一些试点企业开始建立整个车间的监测系统和单项管理信息系统,如北京国棉一厂与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等单位合作,开发了织布车间监测系统、细纱车间监测系统,后来开发了基于微机局域网的管理系统,在“六五”期间影响很大。

在此期间,国外服装CAD系统开始引入,自动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始在化纤和印染企业应用,与其他行业相比,作为制造业的服装纺织行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较早,应用面涉及管理、辅助设计、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为后来的应用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应用推广阶段(1986-1995年)
“七五”、“八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应用得到普及推广。据1990年和1996年行业管理部门的两次调查,开展信息化项目的企业占当时企业总数的25.8%,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达到52%,遍及棉纺、化纤、纺机、印染、针织等行业,几乎全部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近60家,约70%的项目属于管理信息化,形成了一个高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一般采用微机局域网或多用户小型机模式,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应用软件。国内财务管理软件逐步为企业所采用。20世纪90年代初,MRP(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MRPII(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等软件产品首先进入纺机企业,其中经纬纺机厂应用较为成功,棉纺厂也实施过一些试点项目,但未得到推广。自动监测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进展,但未能形成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技术和产品。
纺织CAD的应用体现了明显的行业特点,除了机械设计外,还开发出了提花纹织、织物组织、印花图案设计和分色描稿、电子绣花、服装设计和排料、电子测色配色等多种技术。特点是应用面广,投资普遍不大,但效益最显著。如北京长城风雨衣厂的服装CAD和排料系统,无锡人造毛皮厂织造准备CAD,陕西第二棉纺织厂的提花纹织CAD,杭州丝绸印染厂的印花花型CAD,大连印染厂的测色CAD等应用较好。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兴起的微机技术普及推广的热潮,对行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应用领域和项目之间缺乏联系,系统之间信息很难共享。更深人地分析,由于缺乏先进成熟的管理思想指导,企业需求不明确,总体规划未受重视,许多项目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转变阶段(重996-2000年)
纺织工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九五”以前一直是国家立项,与企业一起投资,企业实施。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逐渐过渡到企业成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根据自身的切实需求,自主选择项目,完成了变被动为主动的根本性转变。据一次不完全调查,贷款约占整个项目投资的38%左右,拨款只占2%,绝大部分是企业自筹。

在此期间,由于纺织业连续6年全行业亏损,企业资金困难,因此和其他行业相比,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信息化进程。这种情况从1999年开始出现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纺织CAD的应用在“九五”期间得到大面积推广。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占大多数,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其产值达到1.8亿元。纺织行业作为国家CAD推广的四个重点行业之一,建立和扶植了7个推广中心和15个示范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些MIS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观念和认识的问题、选择开发商和软件的失误、企业的技术人才流失等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很好的系统,经过验收鉴定后,却停止了运行。随着ERP概念的引入和普及,新开发的项目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开始采用商品化MRPII、ERP软件,如北京李宁服装、山西三维集团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好经验。

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纺织行业信息化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1997年,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建设了“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向全行业提供信息服务。据2000年底统计,纺织生产企业建立网站的有6,000多家,提供行业信息服务的网站有100多家。由于出口占据了整个纺织行业相当大的比例,电子商务的运用将为广大纺织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因特网技术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开发工具,逐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问题,使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在2000年纺织全行业整体扭亏之后,尤其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九五”期间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家用纺织品)、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
最近两年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很快,尤其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基础管理软件已普遍得到应用,约有80%的企业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15%的企业使用了办公自动化(OA)软件,30%的企业使用了人事管理软件,13%的企业使用了客户管理软件,17%的企业使用了进销存管理软件,10%的企业使用了外贸管理软件。江苏太仓利泰公司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后,原料的成本核算从3—4天缩短到1天,质量检验结果的分析变得简便、快捷、准确,使管理者决策更加科学、及时,同时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另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实施ERP系统,遍及棉纺、毛纺、针织、化纤、纺机、服装等各个行业,系统的开发方式正在从自行开发、合作开发逐步转向购买商品化软件。例如,保定天鹅化纤与国内厂商密切合作,在信息高度共享和集成的基础上,达到了全面统一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整体管理决策水平。深圳中冠、杉杉服装、安徽飞亚、江苏利泰、厦门翔鹭、北京绅士等数十家企业都上了MIS或ERP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仪征化纤、上海三枪、洛阳白马等也正在实施。

★服装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方法
对于服装纺织业来说,信息化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柔性加工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电子数据交换(EDⅡ),客户关系管理(CRM)及因特网技术的应用集成等。

服装CA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服装企业提供了可靠而高效的设计工具,使设计师从落后的设计方法中彻底解脱出来;CAD、CAPP、CAM、MIS等技术不仅能大大提高企业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效率,还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PDM、ERP、SCM等技术是CAD的延伸,它们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使企业对市场需求、计划、供应、设计、生产采购、销售、财务、客户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使服装企业实现一体化快速反应系统。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
服装CAD(ComputerAidedDesign)是信息技术在服装领域的最初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CAD/CAM(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系统在改进服装生产流程、提高服装厂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AD所需设备大部分为微型计算机,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占大多数,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企业一般采用购买配套设备和软件的方式,投资在五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

返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服装CAD/CAM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欧美等国的服装企业直接应用服装CAD/CAM系统已超过70%,台湾地区也达到30%。同时,以法国Leetra(力克)、美国Gerber(格柏)等公司为代表生产服装CAD系统的公司针对服装纺织业的需求,不断完善CAD系统的各种功能。目前,CAD系统不但具备款式设计、结构设计、花纹图案设计、面料组织设计、自动配色、放码、打板、绘图、排料、铺布、裁割、工艺规划、工艺单制作、单元同步生产、产品资料管理、行销、试衣等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还朝着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为CAD系统注人了新的活力,从而最终实现服装的三维展示和自动试衣功能。


CAM系统包括自动拉布机、裁剪机、吊挂传输系统和后整理设备。目前,服装CAM已在裁剪、缝纫、整烫等工序中使用。例如,裁剪时,CAM接受CAD提供的信息,控制电动裁床,并辅以连续铺料系统、布疵检验设备等,使得裁剪过程高速、快捷、精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裁片质量。
CAD/CAM系统以其灵活、高效的性能,给服装纺织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尤其在放码、排料系统上效益最为显著。计算机的放码快而准确,节省了服装纺织企业重复费时的工序,自动排料系统可以快捷地估算出面料的用量,便于企业快速报价。CAD/CAM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服装设计效率,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并且CAD/CAM系统通过控制信息流,确保了服装企业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设立并保持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工艺流程,并为企业获得诸如IS09000族的标准认证奠定了基础。

二、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计划系统(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计划系统CAPP(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的应用始于机械行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服装行业应用。随着服装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方向发展,传统的工艺设计已无法适应当前服装工业的发展需求。CAPP系统是服装CIM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设计和生产的纽带。该系统从CAD系统中获取相关的工艺信息,并根据CIMS系统和MIS系统提供的企业生产条件、物料资源以及工人的技术水平等信息,用计算机系统代替人工进行工艺设计,形成工艺流程图、工序分析表、工艺单及自动加工的控制指令,并指导FMS(柔性加工系统)进行动态调度。CAPP系统的应用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设计成本,实现了工艺设计的标准化和最优化。
目前,CAPP系统的应用远不及CAD/CAM系统广泛,我国服装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只采用平缝机和包缝机来进行各类服装的加工,而专用机的应用不及10%,同时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内部工艺落后、工艺计划紊乱、工艺流程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CAPP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势在必行。

三.柔性加工系统(FMS)
柔性加工系统FMS(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是由计算机控制吊挂传输系统并与模块式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工艺生产系统。在FMS中,中央主控机以网络形式连接每一个工作站内的终端机,通过中央主控机及时了解当前的生产情况,这种实时管理减少了非缝纫时间和搬运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FMS通过与MIS、CAPP系统的信息共享,增强了生产系统的弹性,使服装企业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快速实现多款式产品的加工生产。

四、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将信息、设计、制造、管理、经营等活动所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通过新的生产模式、工艺理论、计算机网络等有机地集合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集成技术。CIMS能组织协调、通盘处理好设计、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等诸方面,将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所需的工作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能满足服装市场“多款式、少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要求,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因此,CIMS系统的应用从整体上实现了服装企业的优化运作。

五、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lnformationSystem)是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按照管理业务的要求,对合同订单、财务人事、物料采购、生产调度等环节进行管理并将有关信息集成到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之下。MIS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管理,构成一个完善的企业信息库,保证了企业物流的良性循环,便于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的运作信息,进行全面、高效的管理。六、产品数据管理(PDM)
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DataManagement)系统提供了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数据管理、流程管理与控制的集成环境。服装PDM系统是以服装产品为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服装生产过程中及与服装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订单、产品样衣、样板图、技术规格、设计数据、工艺资料等集成起来,实现CAD/CAM系统、MIS系统等的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企业资源计划(ERP)
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不仅以计划、生产制造、作业控制为主线,将企业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之根据最有效的管理规范开展自己的业务,实现企业管理事物的集成并进行模拟,优选决策方案;而且还能适应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如准时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优化生产技术、同步生产、成组技术、柔性制造、敏捷生产、精良制造、供应链管理(SCM)等等。

六、产品数据管理(PDM)
  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系统提供了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数据管理、流程管理与控制的集成环境。服装PDM系统是以服装产品为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服装生产过程中及与服装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订单、产品样衣、样板图、技术规格、设计数据、工艺资料等集成起来,实现CAD/CAM系统、MIS系统等的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七.供应链管理(SCM)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SCM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

九、客尸关系管理(CRM)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系统,将技术、渠道、人员紧密联结在一起,网聚成反应迅捷的服务有机体。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客户实现信息互动,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并把服务做得更加快速优质,让客户满意;另一方面,也可促使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更巩固而长远的协作关系。

十、电于数据交换(EDl)
电子数据交换EDI(EleetronicDataInterchange)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电子数据处理的BtoB(BusinesstoBusiness)电子商务方式和技术,它能够将传统的纸面文件电子化,以标准的电子数据图文形式通过网络在各企业计算机之间实时传递。
随着服装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日益重视,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组成部分的EDI的作用也愈加重要,通过EDI可以实现商品交易、结算和其相关服务,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十一、电子商务(EC)
服装企业管理不仅包括生产,而且也有销售、贸易,开展电子商务EC(ElectronicCommerce)的问题已被提上日程。
电子商务是以电子方式来采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开发市场,它可以在跨过中间商环节、实现快捷交易的前提下,改进企业传统的采购和销售手段,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国内贸易的重要方式。
服装企业不能仅考虑企业本身,还要考虑怎样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如银行的互联,其中包括合同的签订、确认、付款、到货等问题,也包括和国外客户做生意。因此,服装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引起对电子商务的注意。

★服装企业信息化的策略
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服装企业在信息化实施策略方面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
一、通用性策略
(一)借鉴经验
当前,服装纺织企业选择信息化项目更加注重实效,决策日趋谨慎、成熟和理性;但另一方面,又对项目的效果、产品选择感到难以把握,对开发商的各种方案无所适从。因此,如果有同行业企业成功实施的案例,通过实地考察,必然会增强他们对信息化的信心。通过案例积累、总结经验,可以大大降低项目风险,减少低水平重复劳动,提高资金利用率。
因此,服装企业要充分借鉴应用成功范例的经验,充分研究自身的情况,采取正确稳妥的实施策略。以往成功应用信息化的诸多案例,其共同的经验是:企业主管领导相当重视;实施前对软件进行过深入调查,分析比较,并对软件商的信誉、服务情况进行了多方调查;认真吸取了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软件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企业内部创造了有利于信息系统实施的环境等。这些也正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理想条件,是信息化对企业的要求。

(二)因地制宜
信息化要与服装企业的实际密切结合,要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务求实效。服装企业情况各不相同,类别不同,规模不同,效益、信息应用的基础也不一样,其他各方面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进度不可能一刀切,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都要以效益为中心。检验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和好坏的标准,不是看花了多少钱,干了多少年,而主要是看管理水平有没有提高,竞争能力有没有增强,经济效益有没有增长。当然,不仅要考虑当前效益,还要考虑今后发展。
实施信息化要求企业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潮流,积极吸收各种先进的观念,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拓展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信息化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各种新工具软件的产生,企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将越来越广泛,方法也将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实际应用需求为目标,以适应性、实用性为基本要求,以项目带动产品开发,边开发、边推广、边应用,确保系统具有技术的先进性、系统的开放性和安全可靠性。同时,要兼顾扩充与发展的需要。面对各种新的经营理念,要充分吸取其精华部分,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规范科学
信息化的推进和实施要科学化和规范化。制定“总体规划”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定好目标,划定整体功能,恰当地确定实施阶段。全面规划要突出重点,既制定短期目标,又考虑长期发展,按照“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方针进行实施。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网络开发组织,分阶段、分目标、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实现动态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各分支、各环节的全面自动化和整体协同化。各个阶段必须要有精通业务的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使企业各种资源的流动得到综合协调控制。在信息化不断扩充的同时,要避免信息孤岛,并保证系统始终跟上时代的发展。

信息系统的验收应该严格按照有关的标准规范进行,对系统设计的关键阶段要分阶段验收,对系统中间出现的偏差要进行及时修正。对于验收不能达标的项目也不应一棒子打死,而应给予一定的弥补时间,以保护前期投资的效益,但必须通过必要的方式去控制问题,包括追究责任、调整资源、改变方法、调整计划、终止计划等。
对信息系统的实施要进行客观评价。比较实施前、后各方面的指标(库存量、交货期等)变化是衡量系统是否成功的关键,通过量化指标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下列主要方面:一是分析整个系统实施工作与计划目标的吻合程度;二是分析实施效果;三是分析系统需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四是总结制定本企业的实施方法。

文章来源:秘奥软件网,中小企业信息化领跑者!全国咨询热线:400-9908-527_www.misall.com


最新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