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通服装行业企业中,各种需求往往是独立的。而在生产系统中,需求具有相关性。例如,根据订单确定了所需产品的数量之后,由新产品结构文件BOM即可推算出各种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数量,这种根据逻辑关系推算出来的物料数量称为相关需求。不但品种数量有相关性,需求时间与生产工艺过程的决定也是相关的。
物料需求计划即(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是指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时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物资计划管理模式。MRP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订单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然后基于产品生成进度计划,组成产品的材料结构表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计算所需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确定材料的加工进度和订货日程的一种实用技术。在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中,物料需求计划是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MRP-Ⅱ对MRP的重要发展就是引入了资源观,即除将物料、设备作为重要资源外,也将资金、信息、时间等视为资源并加以管理利用。其中在MRP-Ⅱ中使用成本管理就是通过资金、信息对生产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体现。在MRP-Ⅱ中用资金流信息来间接地反映物流的变化,通过计算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来实现其监控功能。并为领导了解生产过程及成)》。支站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一、MRP-Ⅱ成本管理的特点
MRP-Ⅱ的成本管理采用了管理会计的原理及标准成本体系来对生产中所发生的活动进行跟踪、控制、分析的,从而将生产计划与控制紧密结合起来,将生产中的物流与财务活动的资金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是MRP-Ⅱ成本管理特点的集中体现。
1)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1952年世界会计学年会上正式通过并采用的专业术语,经过几十年妁发展,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入,而且它在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上也越发有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入主张把会计体系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国外许多教科书中采纳了这种思想,并把管理会计定义为:“一种帮助管理人员编拟计划、积累资料、控制业务和制订决策的信息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管理会计传入我国。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是大有用武之地。目前,我国对管理会计较为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服装行业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帮助企业领导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
从以上国内、外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作为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MRP-Ⅱ要采用管理会计原理来进行成本管理。在MRP-Ⅱ的管理原则中强调:事前计划——执行过程中控制——事后分析并把三者统一起来,这也正好与管理会计的思想是一致的。
2)MRP-Ⅱ成本管理的特点
由于MRP-Ⅱ成本管理是采用管理会计的原理来实施的,这也就决定了MRP-Ⅱ成本管理具有管理会计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
这是MRP-Ⅱ成本管理的主要特点,即用一定的货币形式反映生产过程中物流的变化,实现对生产的监督与控制。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会计事务处理多数伴随着物料事务的处理(如库存韵增减,;物料在工序间和存储位间的转换等L采购订单及加工单的跟踪和监控,以及各种数据参数、定额和标准的变动等,由系统同步予以处理。
.事前计划
MRP-Ⅱ的成本管理是通过在生产开始之前,编制标准成本来进行成本计划,从而为以后所发生的!会计活动提供比较依据。标准成本只是某个时期进行成本分析的基本依据,它在一定时期是固定不变的。但标准成本也必须能较为密切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决策依据。
.过程监控
以货币形式反映生产过程中物流的变动,为各级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并控制物流提供了信息。
.事后分析
就是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来分析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偏差,及时找出原因为今后组织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二、成本构成及标准成本体系
标准成本体系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种成本管理制度,它是MRP-Ⅱ系统基以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2)成本构成
标准成本是指在标准工作条件下,生产产品应当发生的成本。它通常是根据企业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过精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标准成本既是成本控制的目标,又是衡量实际成本水平的尺度。企业产品的标准成本,通常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无论哪一部分,服装行业在制定其标准成本时,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到该部分的标准成本。各部分标准成本汇总,便得到了该产品的标准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一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在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时,首先要区分直接材料的品种,其次逐一确定它们在单位产品中的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然后分别相乘,计算每种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i最后汇总出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各级材料消耗量标准×材料单价标准)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在制定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时,首先要区分各种直接作业的种类,然后确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标准工时及标准小时工资,最后两者相乘就可算出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其计算公式为: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工时标准×标准小时工资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按部门分别编制的。在制定各部门的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时,首先要按各部门分别确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和标准费用分配率,然后两者相乘就可以计算出单位产品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工时标准×费用分配率标准
际际准成本外,MRP-Ⅱ系统为了便于进行产品成本的分析与维护,还设置了三种成本类型:
1.现行标准成本
它是反映计划期内某个时期成本水平的标准,可随着产品结构、工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及采购费用变化而定期调整。现行标准成本可通过一定时期的上滚而成为新的标准成本。
2.实际成本
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所发生的成本,主要来自各基层部门的反馈信息。
3.模拟成本
MRP-Ⅱ管理特点之一是系统的模拟预见性。在制定下一个会计年度的标准成本之前,先把修订的成本项输入模拟系统,经多次模拟运行比较,审定后再转换成标准成本系统。
2)标准成本体系
标准成本体系是指预先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差异经济责任,消除差异,并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成本计算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
标准成本体系就其内容来看,它是一个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的完整系统。它不仅被用来计算产品成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被用来加强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体系的运作程序如下:
1.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的制定,是标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的基础。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通常是按照产品的零件、部件及制造阶段,分别按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制定的。各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制定出来之后,将各项目的标准成本相加,即为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2.计算产品标准成本
它是按照产品的实际产量,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即根据实际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相乘,即为产品的标准成本。
3.汇总计算实际成本
就是按照一般的成本核算程序,汇集和计算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
4.计算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
标准成本差异额=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在上式中,若差异额为正数,则称为不利差异,通常反映在差异帐户的借方;若差异额为负数,则称为有利差异,通常反映在差异帐户的贷方。
5.分析成本差异
分析成本差异是标准成本体系运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析,才能为实现成本控制开辟道路,为降低成本指明方向。其过程有三步:
1.查明是什么样的差异,并确定其数额有多大。
2.弄清差异产生的原因。
3.追究有关责任。
对于MRP-Ⅱ系统的成本管理,其过程也是大体如此的。
三、MRP-Ⅱ成本计算方法
MRP-Ⅱ系统的成本核算是根据相关文件所提供的基本信息采取自底向上逐层滚动累计的方法来计算各项成本的,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标准成本及实际成本的计算。
1)成本计算的输入信息
要汁算各级成本,就必须获取相关的各种信息,通常这些信息包括物料清单、物料主文件、工作中心文件、工艺路线文件及劳动定额文件中的部分信息。
.物料清单
主要提供构成产品或零部件的父子件组成及需求数量。
.物料主文件
主要提供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材料定额、材料价格信息。
.工作中心文件
提供各工作中心工时定额、小时费率等信息。
.工艺路线文件
提供产品加工的工艺顺序及工作中心信息。
2)成本计算的方法
计算产品成本是按照物料清单(BOM)和工艺路线文件所描述的加工装配过程,反方向自底向顶逐层累积得到的。这种按照产品成本发生的实际过程计算成本的方法称为滚动成本计算法。由它反映了产品增值的实际过程。成本计算的这一过程正好与生产活动发生的过程完全一致,使物流与资金流合而为一,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为成本的过程控制提供了回旋余地。
MRP-Ⅱ的计划对象是零部件或各种物料,而成本计算所处理的对象也是各种物料。对于每个制造企业来讲,在其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第一笔成本应是直接材料费。作为典型的产品结构树中,其最低层的物料一般是外购件(包括原材料采购),它的成本是原材料费或各种采购商品进价及采购间接费(指采购部门的管理费、运输及保管费等),二者之和组成产品成本中的直接材料费。
进入上一层后,如果是进行加工装配作业,则发生了该层的直接人工费(用工作中心记录中的人工费率×工艺路线记录中的工时数求出)和制造费(用工作中心记录费用分配率×工艺路线记录中的工时数求出),两种费用之和(称加工成本或增值成本)再同低层各项成本累加组成该层物料的成本。
如此逐层由低向高累加,最后到顶层组成最终产品的成本。
四、节成本差异分析
标准成本差异就其内容来说,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三个组成部分。由于每个成本项目都是其数量与价格的乘积,因此,每一项成本差异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这些差异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标准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在这里,价格差异指的是由于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或费用分配率等价格因素脱离标准,按实际数量计算的多支出(或少支出)的成本。因此,价格差异要以实际数量为准。数量差异指的是材料的耗用量、人21121i时的用量等数量因素脱离标准,按标准价格计算的多支出(或少支出)的成本。因此,计算数量差异要以标准价格为准。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比较容易理解。造成价格差异的原因如采购价格变化,运输费用增加,材料代用或变更,自制件改外购(或反之)等等。造成数量差异的原因如报废或损耗,材料利用率发生变化,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等。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可通过下式计算: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构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实际小时工资率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即工资率差异;二是实际使用的人工工时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即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卜: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效率差异=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效率差异
一般来讲,工资率差异是由于工作中心的工人等级或工资变动造成的。效率差异是由于工作效率、加工工艺或投料批量变动、设备故障、停电、缺料或任务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3)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可以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两部分。由于两者无论在形成原因还是分析方法都不尽相同。故此将其划分为两部分。
1.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构成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实际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称为开支差异;二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称为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开支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开支差异+效率差异
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可以确定出影响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中开支差异和效率差异有多大。通常造成开支差异的因素有:
1.预算估计错误;
2.间接材料价格、质量的变化;
3.间接人工资调整;
4.间接人工过多;
5.其他费用控制不当等。
造成效率差异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实际工时脱离了标准工时,多用工时(或少用工时)所导致的变动性制造费用的增加(或减少)。
2.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构成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实际固定制造费用脱离预算而形成的预算差异;二是固定性制造预算脱离标准而形成的能力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预算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支付数量额-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数额
能力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数额-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预算差异+能量差异
上式是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的二种成本差异计算法,另外还有考虑生产能力差异的三种成本差异计算法,这里不再逐一叙述了。
通常造成预算差异的因素有:
1.管理人员的增减;
2.管理人员工资及职工福利的调整;
3.折旧方法的改变;
4.税率的改变;
5.修理费用开支加大;
6.职工培训费用减增;
7.租赁费、保险费调整;
8.各项公用价格上涨。
造成能力差异的原因有:
1.定货减小;
2.产品定价过高,影响销售;
3.停工待料;
4.机械故障;
5.小批量试产;
6.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发挥设备的应有生产能力。
文章来源:秘奥软件网,中小企业信息化领跑者!全国咨询热线:400-9908-527_www.misall.com
最新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