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业界新闻

中外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教育概况比较

服装(社会)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中期从国外引入我国以来,已有十七八个年头了,我国目前服装社会心理学的教育和研究状况如何呢?与美、日等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先进地位的国家有何差距?其原因何在?有何改进措施?本文将通过比较美、日、中在这一领域发展的概况来探索对上述问题的解答。

服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也是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产业之一。研究服装离不开研究服装社会心理学,人类对服装的研究一直伴随着服装的发展,从早期对服装的物理层面发展到生理层面,继而延伸到心理层面。服装社会心理学是服装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心理学、美学以及经济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服装社会心理学一直是服装设计师、服装生产厂家和服装营销商关注的领域,其研究成果对上述几个重要的服装业环节影响很大,因而也成为国内外服装理论工作者一直所重视的研究领域。

一、中外装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状况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面起步早,成果突出。以美国、日本为例,美国是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大本营。美国的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衣着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开展了研究,以应对当时虽然服装产量增加而又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之间和商场之间竞争加剧的局面。到60年代,服装学者们确立了服装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该学术领域所强调的重点:将服装摆在文化、社会、心理、物理、经济以及美学等各方面交织而成的网络中进行研究。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的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加深入、全面、成熟,与实际也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如纽约大学管理学院索罗门在其主编的《时装心理学》(1985年)一书中称,他的书把服装业里的设计师、广告商和零售商与学术界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联系在一起。叉如,美国著名服装社会心理学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苏珊凯瑟教授于1985年出版了专著《服装和个人装饰的心理学》,1990年出了第二版,更名为《服装社会心理学》,1997年又出了第二版修订版,又更名为《服装社会心理学——情境中的象征性外表》,所列参考文献就达891种,由此可见,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她不仅拓宽了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视野,把人的外表(包括服饰、化装、长相等)放在各种具体的文化、社会情境中去研究,而且加深了对自己感兴趣的服装与妇女和性别的研究,给自己的头衔定为“妇女与性别研究教授”。另外,服装社会心理学的实证性研究也一直在开展着,很多成果发表在国际服装与纺织品协会主办的《服装与纺织品研究》,美国家庭与消费者科学协会主办的《家庭与消费者科学研究》等专业杂志上。服装社会心理学的教育在美国也受到高度重视。自从该门课于1952年在密西根州立大学开设以来,现在已在很多美国的其他院校开设,成了大学中一门很重要的跨学科的课程。这也使我们看到服装社会心理学的教育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所起的巨大作用。

日本在服装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开展的也比较早,且成果显著,尤其在引入和与本国情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值得借鉴。服装社会学被文部省定为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服装专业的初级学科,又被定为该大学研究生院的初级学科。日本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导入期。日本纤维机械学会和日本家政学会分别成立了服装心理学研究学会和服装心理学部,专门开展对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日本学者纷纷发表论文、出版编著、译著来介绍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状况和研究课题。日本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迅速发展,因而可称为发展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心理学会和服装学者们不仅出版了服装心理学专著,而且还在自我概念、服装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关系、性别角色和服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在专业杂志如《纤维制品消费科学》、《日本家政学会志》上发表的论文“不仅数量年年增加,而且质量也显著提高”。美、日在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服装的认识和整体文化素养,加深了对人的社会化行为和个性化行为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心理的、社会的、健全的人存在的条件,促进了社会秩序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购买服装的欲望,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服装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之所以能发展成世界主要的时装中心,这与他们在服装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分不开的。

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人对服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讲究结实耐穿为主逐渐开始追求名牌服装、流行服装和能表现个性的服装,中国的服装学者也开始对服装社会心理学产生兴趣,撰写论文、翻译、编著了这方面的著作,介绍美国和日本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3月,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四本由美国专家著的、台湾专业人士翻译出版的服装体系专著:《流行预测》、《解读服装》、《衣柜工程》和《服装社会心理学》,为我国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于我国在服装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我们首先查阅了上海王传铭教授主编的《1985--1995全国服饰论题集》中所收集的论文题目并进行统计。该论题集共收集了综评、史论、材料、设计、工艺、设备、管理、功能、整理、饰件、配件、时装表演、化妆,以及服装教育等13大类,共2425篇文章,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这10年中在服装领域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服装社会心理学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美学、文化、经济)的论文有224篇,占全部文章的9.2%。另外,我们还根据日本于1975--1992年这17年间在两种主要服装专业学术杂志《纤维制品消费科学》和《日本家政学会志》上所发表文章的统计数计算出了有关服装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在全部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比例为8.4%。

仅从这两个数字看,似乎我国在过去的这一段时间里在服装社会心理学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比日本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或理论和实践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首先上述论题集中统计的文章在专业质量上难以和日本在这一领域所发表的文章相比。论题集中文章虽然涉及服装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但恐怕绝大多数作者在做研究和写文章时并非从服装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做去写。不少内容甚至来源于译文,很少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其次,该论题集在数量上也难以与日本专业学术刊物上所统计的论文数比。因为论题集所收入的文章中除了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外,还有不少是硕士、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

近几年来,我国的服装学者也开始用服装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人们的服装行为,并开展了一些专门研究和实证研究。但这样的研究开展得还很不够,没有形成力量和气势,所以成果也很零散,影响力也非常有限。在引进和介绍国外服装社会心理学的同时,国内一些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西北纺织学院、东华大学等的服装专业也相继开设了服装社会心理学课程,所用教材主要有赵平、吕逸华编著的《服装心理学概论》和苗莉、王文革编著的《服装心理学》(第二版)。关于这门课的教学,我们在原纺织部所属的一些院校中做了初步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教学还不太令人满意,师资不足,学生文化理论基础差,缺乏好的教材,甚至连像样的课程教学大纲也没有。

二、中外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教育的差距
通过上述对美、日、中在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概况的介绍与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国外有很大差距。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一般重视服装材料的研发和服装设计的创新,不太重视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教育,因而出现了课题难立项、研究经费少、削减课时(有的院校将本科生的服装社会心理学课减少到20学时,而美国院校的这门课一般为60学时)或取消这门课(有的院校把这门课从研究生课程中砍掉)的现象。有的服装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因得不到经费资助,将研究重心转向其他领域。

2.缺少专门的研究机构,形不成一定的研究力量
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是五六十年代在美国服装学者和社会科学家不断地通过有关研讨会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研讨和交流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日本也成立了专门协会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在日本的开展。但迄今为止,我国没有设立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没有召开一次这样的专门会议,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我国目前这种个体式的、分散型的研究模式,很难使这一学科的研究有较大的发展。

3.缺少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
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服装社会心理学时,包名新、吕逸华等老一代专家教授投人了这一领域研究和教育的工作,并培养出一批研究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专家和学生中有的已退休,有的因该学科得不到重视、申请不到项目和经费而停止研究,也有的因兴趣转移而改变研究方向。因此目前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和教育的人比较缺乏,有的院校因缺少服装社会心理学教师而聘请只学过心理学的老师来开这门课或干脆停开这门课。

4.研究不够深入,且未成体系
美、日有不少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深入到服装领域研究,因此他们的研究不仅有广度、有创新,而且在所涉及的具体领域也是越来越专、越来越深。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家戴安娜克莱恩(DianaCrane)教授花费了11年的时间来研究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服装与阶级、性别和身份的关系,出版了专著《时尚与社会进程》(2000年)。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且未成体系,至今还没有一定数量的社会科学家有兴趣、花时间来运用本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服装问题。另外,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引入期和探索期,存在着翻译引入的学术著作不及时,数量不多且质量欠佳(译文不够准确、通达),背景研究不深人、比较研究和应用研究几乎没有开展等问题。

三、关于加强国内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教育的对策
为了使该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早日进入服装强国行列,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粗浅建议:

1.政府部门和有关院校要重视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教育,要投入必要的经费
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开展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服装的欲望和需求,反过来又促进了对服装研究的开展,而服装的研究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例如,北京市提出要把其建设成“时装之都”,这不仅需要投入经费研究北京地区的服装企业、服装市场,还要研究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同时也要研究中外服饰文化和服装社会心理学。这样才能创造出我们的品牌,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开展各种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服装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使之不仅懂得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必要的服装社会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首都的服装业服务。

2.成立专门性的研究机构
如在全国心理学学会下成立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分会,在高等教育研究会下成立服装社会心理学教学研究会,或成立高校之间的协作研究会,定期召开有关研讨会,集中出一批研究成果,这样才能造成声势,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各级研究机构在开展研究时,不仅要进行理论探索,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和行业相结合,要争取得到企业和行业的支持,这样研究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深入发展下去,真正推动服装业的发展。如1984年美国心理学学会、服装企业和纽约大学管理学院共同组织承办的全国第一次跨学科时装心理学研讨会,参加人数达500人之多,分别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媒体界。会后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时装心理学》,收人优秀论文33篇。这次研讨会和所出论文集对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发表的许多有关文章和著作多次引用该论文集。

3.发挥媒体优势,通过宣传报道,提高人们对服装的鉴赏力
通过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服饰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扩大服装市场需求,促进服装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和服装市场需求的扩大,反过来又能进一步促进了对衣服研究的开展。服装业是一个离不开媒体支持的产业,媒体介入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标志着服装业发展的程度,例如国际服装名城米兰,每个季度应邀出席时装发布会的记者达850多名,巴黎则吸引2000余名记者参加。同样,服装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报道,有了充分的宣传报道,人们才会看到研究对服装业发展的作用,才会对研究更加关注、重视。

4.建立研究人员与企业沟通的渠道
有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因渠道不通,不知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研究很难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企业想要解决的很多实际问题又因渠道不通或找不到合适的研究人员和机构以至于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现代的时装流行周期很短,如果研究不能和生产紧密结合,研究则失去了研究之基础,没有研究基础的研究是难有发展的;如果企业生产不能与研究紧密结合,则不能产生出符合时代理念的新产品,产品没有市场则不能推动企业发展。因此,学术研究与企业的结合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5.加强高校对服装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
高校是学习和研究的最佳场所。我们的高校尤其是纺织院校或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的院校不仅要开设有关课程,学习、介绍国外先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还要结合中国服装业的实际性进行教学和实验研究,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实践的研究、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参与有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壮大研究队伍。我国目前纺织、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差、理论理解力低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讨论、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ChapelHill分校2003年春季服装心理学课程大纲中安排的专题讨论、课堂参与、班级项目参与、小组口头报告、实地考察等课时约占该课程总时数的40%,由此可见国外高校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总之,要把我国建成服装强国,必须加强服装理论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服装业的发展,对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也必定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展。让我们教育界的服装教学、研究人员和社会上的有关研究人员一道,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媒体的支持合作下,共同开展服装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使该领域的研究尽快从引入期走向发展期和成熟期。

文章来源:秘奥软件网,中小企业信息化领跑者!全国咨询热线:400-9908-527_www.misall.com


最新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